网球这项运动经常被各种“性别歧视”的柔弱争议所困扰。今年在法国网球公开赛期间,说女法网总监毛瑞斯莫因每晚黄金时段都安排男子比赛,性球性别而被指责“背叛女性”。员太而在温布尔登,打盘情况却反了过来——全英俱乐部全部五场决赛全部安排女性裁判执法,赤裸这一做法在裁判圈内也引发了一些不满之声,歧视质疑多元是柔弱否凌驾于能力之上。
但在阿尼西莫娃被斯瓦泰克横扫出局的说女比赛引发讨论的同时,网球界却对一个根深蒂固的性球性别不平等现象始终视而不见:女性竟然仍然被认为太脆弱,而无法承受完整赛制的员太身体挑战,因此只能打“缩水版”的打盘比赛。在这场温网女单决赛中,赤裸美国球员阿尼西莫娃被斯瓦泰克“送双蛋”,歧视比赛仅持续了57分钟,柔弱是114年来首次出现如此悬殊的比分。而在这个时间,阿尔卡拉斯和辛纳在他们那场3小时4分钟的经典对决中,才刚进入第二盘。这再次证明:五盘三胜制的比赛,在娱乐性和张力上根本不同于三盘两胜制。
在大满贯赛程的焦点阶段,这种差异更加明显。2019年,德约科维奇和费德勒在中央球场上鏖战近五小时,才分出胜负,而同年小威廉姆斯在56分钟内就被哈勒普横扫。再比如2012年澳网,阿扎伦卡以6-3 6-0击败莎拉波娃,耗时1小时22分钟;而德约科维奇与纳达尔随后奉献的比赛却持续了5小时53分钟,那是有史以来最艰苦的一场大满贯决赛。一场比赛转瞬即逝,另一场却成为永恒经典。这些差异不是巧合,而是基于一个隐含的性别偏见:认为女性身体无法承受五盘比赛的强度。
关于赛程安排、女选手是否获得足够的中央场曝光度、为何女单决赛安排在周六而非周日,这些争议不过是转移注意力的“烟雾弹”,掩盖了最核心的问题——为何比赛负荷在性别间如此不对等?我们真要相信2025年女单冠军斯瓦泰克无法应对五盘比赛?这种荒谬的观点,早在19世纪末都不被认可:1892年美国全国锦标赛(即美网前身),梅布尔·卡希尔在女单决赛中以5-7 6-3 6-4 4-6 6-2击败贝茜·摩尔,那可是一场五盘大战。
斯瓦泰克对阿尼西莫娃的“碾压式胜利”,这场不值得一看的比赛,似乎终于让一些人意识到问题所在。“这正是你希望女单决赛是五盘制的时候。”劳拉·罗布森在解说这场一边倒比赛时说,“如果她(阿尼西莫娃)有更多时间去进入比赛节奏,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。”她的观点现实且有理:2004年法网男单决赛中,高迪奥在前两盘被科里亚以6-0 6-3击败,但由于是五盘赛制,高迪奥仍然奇迹般逆转获胜。
当温布尔登在2007年宣布实行男女同工同酬时,这一决定被誉为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。比莉·简·金——为争取网球男女平权而奋斗的重要人物,称这是“显而易见的决定”,她还曾大声呼吁“同工同酬”。但问题是,在大满贯赛场上根本谈不上“同工”,尽管奖金平等,但比赛长度的巨大差异却意味着实际上男选手被“压价”。2016年澳网,男单冠军德约科维奇在七轮比赛中耗时远超女单冠军科贝尔,按小时计算,他反而比她少赚了5.6万英镑。
连一向以态度温和著称的纳达尔,都对简单粗暴地实施男女奖金平等表示保留意见,认为奖金应与球员所带来的收入和观众兴趣相匹配。但或许最优雅的解决方式,就是至少在大满贯后期阶段(四分之一决赛起)为女子比赛引入五盘三胜制。虽然在同一赛事中安排男女同时打五盘比赛,确实会带来复杂的赛程安排挑战,但从八强开始实施这一安排,并没有理由行不通,尤其是在这一阶段每晋级一轮奖金都大幅增加的前提下。
至于耐力差异?请打消这种误解。研究表明,身体挑战越持久,男女之间的体能表现差距就越小。在某些超耐力项目中,差距甚至仅为4%。网球对女性“天生柔弱”的认知是错误的。2008年,大威廉姆斯直落两盘击败妹妹赢得第五个温网冠军,仅两小时后,姐妹俩又搭档出战女双并夺冠。你能想象费德勒和纳达尔也能在他们那场4小时48分钟、拖至天黑才结束的经典男单决赛后,立即再上场吗?
所以,我们应该停止“假装”三盘比赛可以等同于五盘比赛,并以斯瓦泰克这场“双蛋”胜利为契机,在“同酬”之外,推动实现“同工”。(来源:网球之家 作者:火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