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名院士呼吁:55岁后非必要别做这几项健康检查,做了可能有损伤

百科2025-08-03 07:36:53Read times


声明: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,多名仅用于健康科普,院士有损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,呼吁若有身体不适,岁后伤请及时就医。非必

多名院士呼吁:55岁后非必要别做这几项健康检查,做了可能有损伤

身边不少人一到体检季就“全套餐”上身,项健花几千块做一大堆检查,康检觉得花钱买安心。多名但有些检查结果不但没带来安心,院士有损反而让人焦虑、呼吁折腾,岁后伤甚至差点“把身体折腾坏了”。非必

多名院士呼吁:55岁后非必要别做这几项健康检查,做了可能有损伤


多名院士呼吁:55岁后非必要别做这几项健康检查,做了可能有损伤

特别是项健55岁之后,身体不像年轻时候那样能扛,康检有些检查不仅没必要,多名还可能带来不必要的伤害。那为什么偏偏是“55岁后”这个节点?哪些检查是“非必要别做”的?又是哪些问题被大家忽视了?

答案其实不复杂。55岁是个分水岭,身体的代谢、免疫、器官功能都开始明显下滑,这时候,不恰当的检查反而可能“查出问题来制造问题”,过度医疗、误诊、甚至治疗过度,反而伤身又伤心。

比如胃镜。

很多人一听说“防癌要做胃镜”,立马就预约上了。但如果没有胃部症状、没有家族史、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,年年做胃镜,意义真不大。


胃镜检查虽然是常规项目,但它是一种有创操作,需要插管到胃里,对老年人来说,风险点不少,尤其是麻醉过程、心肺反应,一不小心就可能出问题。

还有肺部CT。现在体检一言不合就安排个“低剂量螺旋CT”,说是早筛肺癌。

听起来挺科学吧?但问题是,很多时候查出来的所谓“小结节”,其实根本就不需要处理。结果患者被吓得天天睡不着觉,医生态度也谨慎,“建议手术”“建议复查”,一来二去,心理负担大,身体也跟着受累了。

不少研究发现,肺部小结节中,绝大部分是良性的钙化灶或者炎症残留,真到需要开刀的比例,远远低于人们的恐惧。


肿瘤标志物也是一个“查了没准还更焦虑”的项目。

体检报告上只要有一项红字,比如CA125、CEA、AFP,就吓坏了。不少人以为“红了就说明得癌了”,其实这类标志物的特异性敏感性都很有限,很多良性疾病、炎症或者年纪大了以后,指标也可能偏高。

肿瘤标志物升高≠癌症,但很多人不懂,被“红字”一吓就开始各种检查、转院、住院,最后折腾一圈,啥事没有,身体却吃不消了。

抽血检查,虽然是最基础的体检项目,但也不是越多越好。

现在不少商业体检搞出一堆“套餐”,动不动就查几十项,什么微量元素、过敏原、免疫球蛋白、肿瘤标志物一网打尽。但这些项目很多其实没有明确的临床意义,尤其是对健康老人来说,查出来的“异常”反而让人陷入“假病”的陷阱。


很多所谓“异常指标”,其实是年龄相关的正常变化,并不代表疾病。

再来说说PET-CT,这个被称为“贵族体检”的项目,动辄上万元。不少人觉得这是“查癌神器”,但真相并没那么神。

PET-CT的确在某些癌症诊断中有用,比如淋巴瘤或肺癌,但它并不是筛查工具。对健康人来说,做PET-CT既贵又有辐射,而且可能查出一些“临床意义不明”的异常,最后又引发一系列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。

过度筛查不等于科学预防,反而可能诱发“医疗焦虑症”。

还有骨密度检查,这几年也被炒得很热,说是“预防骨质疏松必须得查”。但问题是,很多人根本没理解骨密度的意义。


骨密度低不一定就要吃药,而吃药也不是解决一切的办法。尤其是一些老年人,骨密度稍低点就被开了双膦酸盐类药物,吃完胃不舒服、钙流失加快,反而把身体搞得更虚。

骨密度检查的重点是评估风险,不是直接做判断,很多时候,营养、运动、日晒,比吃药更靠谱。

更别提一些“网红检查”了,比如全身热成像扫描、量子分析仪、基因检测套餐。

这些听起来高大上,但在临床上根本没有明确的应用标准。特别是基因检测,虽然未来可能在精准医疗上有用,但目前大多数所谓“基因体检”,要么太贵,要么结果解释混乱,普通人根本看不懂,医生也难参考。

不少专家明确指出,基因检测目前更多是噱头,真正具备临床价值的项目非常有限。


那是不是说55岁之后就什么都不查了?当然不是。

真正科学健康的体检,讲究的是“有的放矢”。比如血压、血糖、血脂这些基础检查,还是非常有必要的,尤其是有家族史、有肥胖、吸烟、喝酒习惯的人群。

而像心电图、心脏彩超等项目,对于有心血管风险因素的人来说,也值得定期检查。还有肠镜。

55岁之后,做一次肠镜其实是有推荐的,特别是男性。因为大肠癌在这个年龄段发病率明显上升,而且肠镜既能检查又能切除息肉,一举两得。

真正值得做的检查,是有明确风险人群、有指南推荐、有干预意义的,而不是“看起来高科技”就一股脑全查。


其实很多时候,大家查的不仅是身体,还是一种“求安心”的心理。

但医学不是万能的,不是查得越多就越健康。过度医疗检查焦虑误诊误治,这些风险反而会随着过度检查而增加。

体检的真正目的,是发现有意义的问题,而不是制造问题

多位医学院士在公共场合呼吁,55岁之后,体检要从“盲目跟风”转向“科学精准”。

不是所有检查都适合所有人,不能一刀切。年龄大了之后,身体本身的脆弱性也要考虑进去。


比如心脏本就有基础病的人,如果还要做激烈的运动心电图,可能引发心律失常;肾功能不太好的人,频繁做含碘对比剂的CT,可能加重肾损伤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心理层面。

一旦查出点问题,不少人开始“对号入座”,各种焦虑、上网查、转身买保健品。体检焦虑在中老年人群里越来越常见,反而打乱了生活节奏,失去了原本的健康状态。

健康体检不该变成“健康消费陷阱”,更不该是“查出点啥才安心”。


不是反对体检,而是提醒:55岁之后,体检要更科学、更谨慎、更个性化。不是查得多才叫重视健康,而是查得对、查得准,才真正有意义。

身体不是机器,不能年年都拆开来“翻新”,有时候静静观察,比频繁干预更安全。

医生不是万能的,检查也不是救命稻草。

真正的健康,是吃得好、睡得香、心态放松,再加上科学的体检节奏。每年固定查一次基础项目,结合家族史、生活习惯再增加个别项目就够了。

不要被商业体检的“全套餐”套路,也别被别人“我查了你也得查”的焦虑裹挟。


健康的底层逻辑,从来不是“查出来”,而是“养出来”。

55岁之后,能吃能睡能走,精神头不错,比什么指标都重要。别让检查成为负担,也别让“红字”毁了心情。

科学体检,才是真正的健康投资。


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,欢迎点赞、评论、转发给身边的亲友。健康这件事,咱们一起慢慢聊、认真过。

关注我们,持续为你带来实用、接地气的健康科普。

参考文献: [1]王陇德,王辰,钟南山,等.中国健康体检指南(2024版)[M].人民卫生出版社,2024. [2]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.健康体检临床应用指南(2023年版)[J].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,2023,17(4):241-248. [3]李兰娟,张文宏,赵一鸣,等.中国中老年人群体检策略科学共识[J].中华老年医学杂志,2024,43(5):505-510.

editor:adm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