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大钊等10位烈士一起就义前的珍贵照片,终于看到另外九个烈士了

综合2025-08-03 07:13:45Read times

1927年4月6日,位烈在叛徒的士起士出卖下,李大钊被北洋军阀从东交民巷抓走了。义前于

面对秘密审讯,珍到外他以极为镇静的贵照个烈态度与敌人迂回斗争,关于党内的片终信息,一概只字不提。位烈

李大钊等10位烈士一起就义前的珍贵照片,终于看到另外九个烈士了

六天后,士起士敌人对我党人士发起了一场突如其来的义前于围捕行动,一时间,珍到外血雨腥风淹没了北京城的贵照个烈春天。

李大钊等10位烈士一起就义前的珍贵照片,终于看到另外九个烈士了

4月28日上午,片终张作霖下令成立临时法庭,位烈不顾社会舆论和各界人士的士起士强烈反对,公然判处李大钊等20位我党同志死刑,义前于并立刻执行。

李大钊等10位烈士一起就义前的珍贵照片,终于看到另外九个烈士了

中午刚过,6辆囚车分别拉载着20名同志到达了西交民巷京师监狱。

众人被押至刑场,有两个很高很大的绞刑架,李大钊从容镇定,看了看风中摇摆的绞绳,他第一个走了上去。

这一年,李大钊还未满38岁。


杨景山烈士出生于河北高阳县,家里开设有纺织厂和染布厂,从小就生活在富裕之家。

他家附近的一座孙氏祠堂,里面供奉着明朝末年的抗清英雄孙承宗。杨景山放学回家老喜欢去祠堂里玩,慢慢地便被这位英雄的事迹所打动,发誓要像他一样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。

1923年,杨景山被北京大学录取,他的老师便是李大钊。在李大钊这里,他找到了自己一路追寻的方向。

在李大钊的培养下,杨景山很快入了党,并在组织的安排下,与战线上的同志们并肩战斗。

1927年,杨景山与李大钊一同被抓,一同被押往刑场。

当李大钊就义后,行刑的人问他:“你害怕吗?还这么年轻,不觉得可惜吗?如果后悔还来得及。”

杨景山用坚定地眼神看了他一眼,高昂起头,一言不发走上了绞刑架。

这个年轻的生命只有24岁,为了他心中的理想,从容赴死。


姚彦烈士是湖南湘西人,1920年去往北京求学,就读于北京中国大学附中。学习期间,只有17岁的他结识了李大钊、谭祖尧等人,尊为良师益友。在他们的启发下,姚彦接受了进步思想。

1925年,姚彦光荣地入了党,并在李大钊的领导下从事宣传、组织工作。

与李大钊一同被抓的姚彦同样坚贞不屈,他还用敌人让他写自白书的纸笔写下了坚定的信念:

“......我辈正应努力奋斗......出而用世,以救同胞......护国家如磐石之安......”

跟随老师的步伐,姚彦慷慨就义,时年24岁。


路友于烈士既是李大钊的亲密战友,也是得力助手。他少言寡语,为人沉静,做事处处谨慎,尤其待人诚肯。

1922年,路友于赴北京担任《益世报》编辑,后加入了我党,从此在李大钊同志的领导下,义无反顾,勇往直前。

那时的国共合作差点儿就成为了一段佳话。

1927年春天,北京城被白色恐怖所笼罩,李大钊和路友于极力安排国方合作人员纷纷撤离,自己却坚持留下来继续工作,结果纷纷落入敌手。

无论敌人怎样折磨,他咬牙不吐一个字,在所谓的法庭上,他更是面无惧色,据理斥敌。走上绞刑台,从容,“定格”了他的精神。


邓文辉就义时,也只有24岁。他出生于1903年,就读于北京大学,因各项成绩都非常优秀,被大家称为“奇才”,21岁跟随李大钊从事组织工作。

经历了“五四”,又目睹了“五卅”,邓文辉义愤填膺,与北京的仁人志士们一起组织广大学生揭露侵略者的罪行。

在此期间,敌人不论他们还是学生,直接动枪驱赶,邓文辉的帽子被击中,如此惊险之下,他依然毫不退缩。

和李大钊等人被抓后,他遭到了各种折磨,始终坚贞不屈。站在法庭上,他义正词严地谴责军阀的阴谋,那股凛然的正气让旁边的刽子手不敢直视。

24年,邓文辉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,他用热血写满了24个春秋。


谭祖尧是四川重庆人,父母都是贫苦农民,常常遭受土豪地主的欺负,从小他就痛恨欺负苦难民众的人。

1924年,谭祖尧入党,成为了李大钊的助手。当时,《新青年》早已停刊,他们又重新创办了《新军》杂志,继续用文章宣传新思想。

1926年,张作霖为了自身利益,开始大肆搜抓进步人士。谭祖尧本有两次绝佳地撤离机会,但是被他主动放弃了。

他说,党的事业不能因为他个人的安危而放弃。最终,他被抓了。

1927年4月28日,在京师的刑场上,谭祖尧赫然在列,就义时年仅25岁。


李昆是北京顺义人,他算得上是当地最早加入党内的人。小时候因生活困苦,小小年纪就到铁厂做工,帮补家用。

在铁厂,李昆接触到了进步人士,跟着参加了工人运动,后于1924年正式入了党。

从此以后,他白天是铁厂的工人,晚上就是党领导的工会成员。他和其他同志一起,在秘密地点学习理论知识,很快就成长了起来。

大使馆被突袭那天,李昆也在那里。

敌人的折磨可谓无所不用其极,他硬是没有屈服,毅然走上了绞刑架,时年40岁。


与李大钊一起遇难的同志共有20位,张挹兰是唯一的一名女性。

她出生于1893年,曾经是富贵之家,但中落了。也许是书香的遗传,张挹兰从小就喜欢读书。通过自己的努力,张挹兰考入了北大教育系学习,认识了李大钊等导师。

在李大钊的影响下,张挹兰主管妇女工作。她创办了妇女刊物,亲自当主编,带着大家一起开展工作。

在这片小园地的孕育下,许多在黑暗中挣扎的妇女站起来,团结在一起,共同迈向光明。

这一行为触及了军阀的利益,他们捣毁了刊物,抓了张挹兰。

敌人要对她采用绞刑,她并没有感到害怕,囚车到达刑场后,她昂首挺胸而入,看着同志一个个牺牲,她最后一个踏上绞刑架,坚定而刚毅。


小时候常听到李大钊的名字和看到他的形象,却不知还有19位烈士与他一同赴难。

2011年,当我们国家从荷兰国家档案馆收回一组照片后,终于看到了另外9名烈士的容颜,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。

敌人为烈士们留下最后影像,本想拍下他们反悔的瞬间,可是我们的先烈却都只有一种容颜,那就是:眼神坚毅,视死如归。


上图中还有两位烈士的名字模糊不清,不知是下面哪两位?

谢伯俞、莫同荣、张伯华、李银连、范鸿、谢承常、英华、阎振三、吴平地,陶永立、郑培明、方伯务

你们怀着炽热的信念,怀着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,甘愿赴死,你们的正气彪炳史册,你们的光辉永照千秋!

图片来自网络,侵权即删

内容素材来自网络,侵权即删

editor:admin